開放銀行對普惠金融的影響

開放銀行的運作模式透過API共享金融數據,促進多種創新金融服務的發展,在服務上提供更高的便捷性和效率,也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元且優質的用戶體驗。這一模式不僅改變了傳統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還為普惠金融的實現提供了新的途徑和動力,使得未被傳統金融體系覆蓋的群體,能夠更便捷地獲取各種定制化的金融服務,從而改善其經濟狀況,提升金融包容性,並促進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
開放銀行(Opening Banking)是什麼?
開放銀行是一種金融服務模式,通過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允許銀行與第三方服務提供商(Third Party Service Providers, TSPs)共享消費者的金融數據。這種模式的目的是促進多方數據交換和安全交易,從而推動金融創新和提高消費者對多元金融服務的可及性。
此一概念顛覆傳統金融注重個人隱私、資訓安全的精神,台灣在推動創新思維的金融模式選擇採取不修法、不強制的模式,將逐步開放的模式分為三個階段:
Stage 1: 產品資料查詢
民眾藉由TSP業者提供API連接各銀行商品資訊,透過公開資訊查詢房貸利率、定存利率、信用卡商品等,消費者可以直接透過app比較各業者的服務方案,選擇最適合的金融產品。
Stage 2: 客戶資料查詢
消費者可以決定是否授權TSP訪問其個人資料,經由客戶同意後,TSP能提供帳戶整合服務,例如整合不同銀行的帳戶、信用卡等個人金融資料。消費者可以在一個平台上查看所有銀行賬戶和信用卡信息,實現賬戶的集中管理和綜合分析,更有效地監控和管理自己的財務狀況。
Stage 3: 交易面資訊
基於第二階段客戶資料可供查詢的基礎上,TSP取得更高的權限,能夠將應用程序的連結帳戶進行交易操作,如扣款、貸款清償和扣帳授權等,透過第三方業者提供的應用介面,直接進行支付和轉賬,簡化了交易流程,提高了支付和清算的效率。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ng)是什麼?
聯合國於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的金融服務概念,其核心為有效且全方位地為社會整個體系,尤其被傳統金融忽視的農村地區、城鄉貧困群體、微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在二十一世紀資料經濟浪潮之下,巨量資料的分析應用為各行業帶來嶄新的商機,透過開放銀行的模式運作,將使得雙軌式的優勢為金融業帶來更大的附加價值。SAS台灣副總經理陳新銓指出:「開放銀行使傳統銀行轉型為智能銀行(Data-driven Bank)」,藉由「AI中台」建立AI模型並進行智能分析,「決策中台」協助即時判斷策略,免去人工逐筆審查的作業將所有流程智能化,金融業將更專注於以敏捷式專案管理開發分析用戶需求,以因應智能銀行的趨勢打造創新的金融服務。
普匯觀點
開放銀行API共享數據的模式極大地推動了金融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效率,讓金融業的先進者、後進者、生態圈等整體產業,有機會發展出更多合作契機。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獲取和使用金融服務的方式,也為過去傳統金融體系無法覆蓋的群體提供了更廣泛金融服務的彈性選擇。藉由智能化和數據驅動,開放銀行促進了普惠金融的實現,讓更多人能夠享受金融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機會,從而提升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