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貸款
中小企業貸款
分期超市
慈善公益
投資專區
x
x

【普匯觀點】從銀行1.0到銀行4.0(上)

2019-01-03 17:09:39
0103

全球的銀行在近幾年都在進行轉型,無疑是為了配合科技的進步所需進行的改革,今天將在這篇文章介紹Brett King所撰寫的《銀行X.0》系列,對銀行的演變進行詳細介紹。

銀行1.0:大眾熟知的銀行

這是銀行最初的型態,銀行的服務以地區做為區分並經辦各項業務,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看到的各式分行。民眾對於銀行服務的認知還停留在一定要去分行才能辦理相關業務,也因為這個原因,銀行無法進行分工的專業化,繁雜且耗時的流程常常耗費掉許多人力與時間。

銀行2.0:網路銀行開始出現

這個時期銀行開始尋求變革,網路銀行便是其成果的體現。但網路銀行仍未成為主流,一般大眾仍習慣到分行辦理各項業務,且銀行業務還是存在著侷限性。舉例來說,當一個新顧客在線上完成開戶後,在大多數銀行,IT系統仍然在記錄客戶是被「分配」或「聯繫」到客戶首次開戶的網點,簡單來說,銀行雖然透過電子型態擴張,但這仍不會成為銀行的著重的重點,只是眾多宣傳方式的其中一種。

銀行3.0: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

銀行3.0可以視為銀行2.0的擴展,這不單純只是科技上的進步而帶來更多的服務,銀行開始著眼於未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偏好,尋求新的風險管理模式、降低金融行為中間的行為成本和流程。並隨著科技發展及資訊傳播的進步,銀行開始重視網路上面的服務,這個時期的消費者在進行抉擇時,比起商品內容更相信口碑,各式行動支付和P2P也在此成為銀行的競爭對手或合作夥伴,銀行將在這個階段應對數位轉型的衝擊,傳統銀行的存在開始岌岌可危。

銀行4.0:金融服務將無所不在

在銀行4.0中,銀行會更加重視「應用情境」,並且由AI來建議人們的消費行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得到來自AI的建議。舉書中的例子來說,你在家中跟智慧音箱助理說你想購買一個XBOX來當作聖誕禮物,但AI卻告訴你若是進行這項非預期消費,可能會使下個月旅行的費用出現短絀,這個警告讓你重新思考是否真的需要進行這項預期外的消費。這些AI理財顧問能深入民眾的生活給予建議,彷彿有個理財專員24小時伴隨身邊。對於銀行方面則會有內部的流程自動化(RPA)改造,另外現實增強(AR)、語音辨識設備、穿戴智慧設備、無人駕駛、5G通信、區塊鏈都會是銀行需要適應的新技術。

消費者行為改變的四個破壞性階段

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金融服務必定會面臨變革,Brett King將這些區分為四個破壞性階段,探討消費者和銀行的行為在這些階段會進行哪些改變。

階段一:消費者有主控權和多元選擇

網路的普及讓消費者不必像以前以樣任何事都必須親臨銀行,消費者可以選擇在自己喜歡的時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完成絕大多數的服務,並且群眾會開始以社群的方式去檢視傳統銀行,傳統銀行不再擁有所有金融服務的主導權,他們必須參照「民意」提出服務,否則就必須面臨被輿論公審的壓力,這個階段將顧客與銀行的上下關係進行了對調,並考驗著傳統銀行的應對能力。

階段二:透過螢幕隨時隨地取得金融服務

這個階段與階段一的後期大幅重疊,並且是現在進行式。人們透過螢幕直接使用各項金融平台服務,這個階段民眾正在與這些新的技術磨合,當民眾都習慣透過手機操作各項金融服務時,現金或信用卡的存在會逐漸降低,並開始進入第三階段。

階段三:無現金、無卡的行動支付

在這個階段,行動支付會逐漸取代信用卡,而傳統的支票、旅行支票等等會快速被民眾所棄用。使用手機完成一切的付費行動會成為多數人的選擇,而銀行帳戶在這個階段也轉變為資金存放的中繼站,在人們及廠商體認到在支付程式裡的餘額和在銀行的餘額不存在區別性時,銀行便會失去它的市場區隔性,社會將走向最後的階段。

階段四:人人都是銀行,銀行無所不在

當人們與各式支付平台建立信任關係後,業者會推出新的存款方式來取代銀行存款的功能,同時各式的金融平台整合會改變人們借貸的習慣,P2P借貸會是一種常態,當然其他不透過銀行的金融服務也會普及。傳統銀行已經無力回天,只能尋求與業者合作來挽留剩下的顧客。

結論

銀行的演變速度十分快速,而台灣的銀行還處在銀行2.0的階段,現在各銀行雖然有在為了轉變進行改革,但是礙於法規限制以及部分思想僵化使的推出的東西並不盡人意,台灣的銀行要如何因應這些難關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