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比特幣暴跌與全球政策動盪:該怎麼解讀這波連動?

一、引言
2025年4月初,隨著美國總統川普重返選戰宣布對中國和全世界的各貿易逆差大戶發起提高關稅的決定,全球金融市場立刻感受到壓力,不僅股市震盪,連過往被視為避險資產的比特幣也未能倖免。短短數日內,比特幣從高點急速下滑,4/7單日跌幅高達21萬台幣,讓許多投資者措手不及。
也因此不少人開始反思:比特幣不是應該在地緣政治與金融動盪時成為資金的避風港嗎?為什麼這次卻反其道而行?這篇文章將從貿易戰背景、比特幣市場反應、相關金融商品變化、投資者心理及市場結構等角度切入,探討「關稅戰」與「比特幣暴跌」之間可能存在的因果關係與邏輯關聯。
二、全球關稅戰造成的金融動盪
川普在近期宣布,將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34%關稅、日本24%、台灣32%,乃至歐盟皆要20%的關稅,涵蓋科技產品、鋼鋁、電子、汽車等多個領域。這項措施不僅僅是貿易手段,更透漏出其「美國優先」政策的決心,並借此讓製造業回流美國。而這項舉動在短期內造成了全球股市(包含美國本身)的大崩盤,因此在過往被視為資金避風港的虛擬貨幣,此次也無倖免的崩跌,讓不少投資客十分訝異,究竟此次為甚麼比特幣的風控效果不再?
三、比特幣的價格反應
1. 單日重挫:從90,000美元跌至76,000美元
根據交易所數據,比特幣在川普關稅宣言後的兩個交易日內從高點急跌至76,000美元,市值蒸發逾1,500億美元。儘管過往常被視為「數位黃金」,在戰爭、通膨等風險事件中具備保值能力,但這次的下跌卻與道瓊、那斯達克等傳統股市同步,反映出其與風險資產的連動性正日益增強。
2. 價格波動與交易量激增
交易平台如Binance與Coinbase皆出現大規模資金流出現象,顯示投資者在面臨不確定性時,選擇套現避險,而非持續持幣觀望,比特幣的成交量一度飆升至平日的兩倍以上,顯示市場恐慌情緒蔓延。
四、比特幣真的是避險資產嗎?
1. 市場錯覺?
多年來,加密貨幣業界一直試圖將比特幣包裝成「數位黃金」,認為它不受央行控制、具有限量供應等特性,使其能在危機中擔任避險資產。然而事實上,在歷次金融壓力測試中,比特幣表現往往與股市高度相關,特別是在流動性危機時期,投資者傾向先拋售波動性高的資產以換取現金,這使比特幣不但無法避險,反而變成第一個被賣出的標的之一。
2. 誰才是買比特幣的人?
根據鏈上資料分析,目前約有60%以上的比特幣由機構投資者與交易基金所持有,這意味著當市場風險意識升高時,這些法人會依照風控模型進行資產配置調整,大規模出售比特幣以維持資產配置的平衡,導致比特幣與科技股走勢趨於一致。
五、與加密產業相關股票的表現
除了比特幣本身之外,與其密切相關的產業鏈也未能倖免於這次的市場動盪。
- MicroStrategy(MSTR):作為持有超過150,000顆比特幣的上市公司,MSTR股價單日下跌近9%,市值蒸發十億美元以上。
- Coinbase(COIN):作為加密貨幣交易平台龍頭之一,COIN股價在關稅戰後連續兩日下跌,跌幅總計超過12%。
- Riot Blockchain / Marathon Digital(挖礦公司):兩家公司的股價皆下跌5%以上,顯示市場對於加密資產整體的不信任情緒擴大蔓延。
六、其他可能影響比特幣價格的因素
1. 利率與美元強勢
近期Fed再度釋出「暫不降息」的訊號,加上市場預期經濟不會如預期放緩,使美元指數走強。美元走強通常對比特幣等以美元計價的資產造成壓力,這也是此次比特幣下跌的背後推手之一。
2. ETF資金流變化
今年初,美國推出比特幣現貨ETF,短時間內吸引大批資金進入。然而在宏觀壓力下,包括BlackRock與Fidelity的ETF也出現資金淨流出,這不僅影響價格,也反映出機構投資者對比特幣的短期信心轉弱。
七、投資者情緒與市場反應
1. 恐慌指數上升
「Crypto Fear & Greed Index」在一週內由60下降至32,顯示市場由樂觀轉為恐懼。許多散戶開始恐慌性拋售,進一步加劇價格下跌。
2. 價格反彈的契機?
儘管短期內市場悲觀,但部分技術分析師認為比特幣已接近技術支撐區間,若未來宏觀消息穩定或出現ETF重新買盤,仍有機會出現反彈。
八、普匯觀點
綜觀此次事件,比特幣與地緣政治風險之間的關係,並不像過去想像中那樣「正向」。在面對宏觀不確定性時,機構與散戶都傾向保守操作,導致比特幣與傳統風險資產同步下跌。這也提醒我們,比特幣仍處於高波動、高風險的資產類別,不能完全視為避險工具。
從中能觀察到的一件事是:市場的情緒比邏輯還真。即便理論上比特幣有避險潛力,當情緒恐慌蔓延時,再堅實的理論也無法阻擋拋售的恐慌潮。
投資者在布局時,不應將加密貨幣視為萬能解方,而應將其納入整體資產配置的一部分,搭配黃金、現金與債券等多元工具,以在這充滿不確定的關稅時代中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