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你真的懂了嗎:快速掌握碳市場的運作和機制

「碳權交易」你真的懂了嗎:快速掌握碳市場的運作和機制
隨著氣候變遷議題越來越受到全球關注,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碳市場的運作已開始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未來發展。這篇文章將簡單介紹碳權交易的基本概念、運作機制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幫助你快速掌握這個複雜但關鍵的市場。
什麼是碳市場?
碳市場是一種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轉化為可交易資產的市場。碳權簡單來說,就是一家公司被允許排放的碳量,一公噸為一個單位(二氧化碳當量)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若超出配額,就需要購買其他企業多餘的碳權;反之,如果企業減少排放,則可以出售多餘的碳權,從中獲利。
目前碳市場主要分為兩大類:強制市場和自願市場。強制市場通常由政府主導,針對特定行業設立強制性的碳排放限制,例如全球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 (EU ETS)」,它同時也是第一個總量管制下的市場。自願市場則主要服務於那些希望積極減碳但不受法律約束的企業與個人。
碳權交易的運作模式
碳權交易依「碳市場」主要分為兩大類:強制市場的「配額型交易」及自願市場的「計畫型交易」。比較表格如下:
項目 |
配額型交易(Cap-and-Trade) |
計畫型交易(Baseline-and-Credit) |
運作機制 |
政府設定排放上限,並分配或拍賣排放配額給參與者 |
參與者的排放若低於基線(*),則獲得額外的信用額可在市場上出售 |
排放限制 |
設有總排放上限 |
無明確總量控制,僅針對個別參與者的減排表現進行評估 |
靈活性 |
參與者可通過購買或出售來靈活調整排放量 |
鼓勵企業超越基準減少排放 |
適用範圍 |
適合已經有明確總量減排目標的區域或行業 |
適用於不同排放量基線的行業或專案,特別是在排放變異較大的情況。 |
價格形成 |
市場波動性較大,由市場供需、政策變動而改變 |
取決於市場需求及個別專案的表現,價格通常不穩定 |
激勵機制 |
透過設定上限並逐年減少配額來達成持續減排的目標 |
通過創新和提升效率來超過基線,並獲得額外收益 |
環境效益 |
直接控制排放總量,效果取決於上限設定的嚴格程度 |
取決於基線設定的準確性和激勵效應,環境效益不穩定 |
公平性 |
大型企業可以購買更多的配額,小型企業可能面臨較大強制壓力 |
減排效果好的企業或專案會獲得更多信用額,小型專案也可受益 |
技術需求 |
需要精確的排放量監控系統,以確保配額分配和交易準確性 |
需要具備基線設定和排放監控的技術能力,以確保信用額的公平分配 |
國際連接 |
可通過國際碳市場交易連結不同地區的碳市場 |
難以與其他國家聯合,通常為國內政策 |
*基線(Baseline):基線在碳交易中是用來代表在沒有減排措施下,預期的正常排放水平,並可以基於歷史數據、行業標準或預測模型來設定。基線設定的準確性對碳市場的公平性和環境效益至關重要,過低會削弱參與積極性,過高則可能導致虛假減排。
而碳權交易也依交割方式分為:現貨交易及期貨交易,定義與股票相同,只不過標的為碳權,這兩種交易形式各有其作用,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的交易方式。
臺灣碳市場的發展
碳定價將碳排放賦予了經濟價值,使其成為可交易的資產。目前,碳交易主要集中在期貨市場,而非現貨市場。全球不同區域的碳價格各有差異,例如2023年歐盟的碳排放許可證一度達到每噸超過100歐元(約107美元),而台灣的碳排放費用則約為每噸新台幣300元至500元(約10至15美元)。
雖然針對國內碳信用交易的相關法規已在2024年8月生效,但2023年8月在高雄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TCX)」,尚未全面啟動交易活動,目前主要專注於提供諮詢服務和培育市場能力,而交易預計在2024年9月底或10月初開始。交易所的長遠目標是在提供碳交易平台的同時,透過增加交易量來活絡市場。不過由於市場規模和成熟度的限制,交易量暫時偏低,儘管如此,政府還是積極提高市場流動性,並逐步引入更多交易機制,包括國際碳信用和強制碳排放許可的整合。
▲圖一:臺灣2024年碳費價格(資料來源Carbon Pricing Dashboard)
▲圖二:EU ETS 2024年碳費價格(資料來源Carbon Pricing Dashboard)
▲圖三:烏拉圭 2024年碳費價格全球最高(資料來源Carbon Pricing Dashboard)
全球碳市場的發展
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TS),作為歐盟實現減排目標的核心工具,於2005年啟動,主要通過「限額與交易」機制來控制碳排放。系統涵蓋超過1萬家設施,30個成員國。而EU ETS 的碳價在過去幾年逐步攀升,反映出對碳減排的需求加大,推動企業更積極地採取減排措施,此系統的成功促使全球其他地區採取類似的碳交易機制。以下舉幾個例子:
- 中國: 於2021年啟動了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成為全球第二大碳市場。初期階段主要涵蓋電力行業,未來將會擴展到其他行業。此市場目標是通過碳定價來促進低碳技術的應用,並支持中國的碳中和目標。
- 美國: 美國碳市場以州級別為主,主要包括加州碳市場和東部的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加州碳市場覆蓋了電力和工業部門,並計劃擴展到交通部門;RGGI則涵蓋了多個東部州的電力行業。
- 韓國: 韓國於2015年啟動了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成為亞洲首個實施碳市場的國家之一。
- 加拿大: 加拿大的碳市場包括國家層面的碳定價政策以及省級市場,如魁北克碳市場。其與加州碳市場連接,形成北美最大的碳市場聯盟。
普匯觀點
碳市場雖然有助於減排,但也面臨透明度不足、詐欺風險等挑戰。有些企業可能會誇大減排成效,或透過複雜的交易架構來漂綠。為此,加強監管、提升市場透明度是未來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面,碳市場也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透過有效參與碳權交易,企業不僅可以達成減排目標,還能從中獲利,並提升其永續形象。
隨著全球各國在碳減排目標上的承諾加強,碳市場的重要性將持續提升。對於企業與投資者而言,了解碳市場的運作機制不僅有助於強制,更是抓住未來商機的關鍵。
* 參考資料: Carbon Pricing Dashboard、Taiwan News、ICAP、World Bank Blogs、S&P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