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匯觀點】印度的金融科技已經崛起,台灣還在等什麼?(上)

印度在2016年底為了打擊黑錢開始實施「廢鈔令」,開啟了印度數位金融的大門,在民間與政府的共同推動之下,電子錢包以及相關的金融科技應用正在蓬勃發展,在2018年的印度已經有超過1/4的人口使用電子錢包的服務,就連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店都能夠看見第三方支付的QR code代碼。
印度電子錢包龍頭Paytm的崛起
在印度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中,有「印度支付寶」之稱的Paytm為產業龍頭,雖然在2010年就已經創立,但由於電子支付的概念尚未在國內被接受,直到2016年政府大刀闊斧執行廢鈔政策,將近86%的現金失去流動性,民眾別無選擇之下才開始使用電子支付的功能,在廢鈔後的一個月內Paytm的每日交易筆數成長3.5倍,日增用戶更是高達50萬人,未來的發展深受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看好,並投資持有40%的股份。至今,平台的年交易量達到290億美元,大約700萬個實體店家接受Paytm付款,且開始與Uber、Foodpanda等企業合作,期望創造更多的商機。
電子支付習慣的養成
2016年底廢鈔令開始執行後,印度的現金流量瞬間被砍半,近幾年來電子錢包的普及與相關措施的推動才讓現金流量回到原本的水準,數位支付比率也因此成長超過70%,現金支付減少了將近20%,政府以政策領導印度從目前的「少現金社會」邁向「無現金社會」,推出「JAM三位一體」政策,鼓勵民眾改變金融消費習慣。
改變民眾金融習慣的JAM政策
J,是「金融普惠政策」,鼓勵民眾在銀行開戶,曾締造一週開啟超過1800萬帳戶的金氏世界紀錄,目前銀行帳戶總數已經達到3.1億。
A,是「數位身分認證系統」,是一組代表自身的身分認證號碼,由12個數字組成,目前有超過12.1億組號碼,受「單一身份認證局」管理,除了推出指紋辨識外,未來還計畫導入虹膜與臉部辨識,加強金融服務認證。
M,是「印度手機滲透率」,目前已累積約11.9億張手機晶片卡。
印度政府強迫民眾將手機門號、身分號碼與銀行帳號三者綁定,只要透過手機中的「統一支付介面」就能互相轉帳,收款與支付。
金融科技相關商業模式的相繼崛起
目前印度的金融科技主要聚焦在行動支付領域(電子錢包),但像是另類借貸、資產管理與保險等項目市場也相當看好其發展性,其中另類借貸的市場各大廠商已經磨刀霍霍,2017年就有超過225個相關業者在印度進軍。目前印度13億人口只有不到2%的人擁有信用卡,但有信用需求的人卻高達23%,市場仍具有強大的成長動能,這也是LazyPay會推出的原因,LazyPay的功能與信用卡相同,除了還款利率比銀行來得低之外,最大的差別就是沒有實體的卡片,根據消費者的客戶適格性調查、線上消費行為以及還款記錄作為個人信用額度的依據,可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小額消費,並制定消費上限為10萬盧比。
結語
目前,印度FinTech的重鎮在原本即是金融中心的孟買,但由於孟買的發展成本過高,且位於南方的科技大城邦加羅爾享有人力資源的優勢,有不少新創團隊選擇在南方發展。至今為止的統計,印度金融科技產業年均投資報酬率達29%,高於全球平均的優異表現吸引許多國外資金流入,阿里巴巴、日本軟銀、Whatsapp、Google等國際大廠都相繼來印度投資,讓原本有將近93%人口無法觸及傳統金融體系的印度,在民間與政策的帶領下,在金融科技領域發展更多的可能性。相較之下,台灣FinTech產業的發展卻顯得有些緩慢,但原因是什麼呢?下一篇文章會替大家介紹台灣目前的金融環境以及FinTech的發展現況,請大家持續鎖定PuHey!小學堂的文章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