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性3觀念你清楚了嗎?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其實是種金融技術的術語,金融機構透過開放API(Open API)與第三方服務業者(Third-party Service Providers, TSP)合作推出的新服務系統,藉由用戶資料同意使用與交易上,提供更加個人化以及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除了了解開放銀行的定義外,另外兩個開放觀念也很重要呦!
開放資料(Open Data)正悄悄發芽
開放資料(Open Data)是一種經過挑選分類的資料,這種資料不受著作權、專利權,以及其他管理機制所限制,可以開放給社會公眾使用。
最近的有感案例就是能快速查詢附近位置來查看確診情形,透過疾管署的開放資料「臺灣Covid-19本土病例地圖」,繪製出確診人數地圖,各行政區會依據人數多寡呈現不同顏色,每小時更新一次資料。
藉由其他第三方的應用程式結合開放資料(Open Data),將可以串起新的技術服務。歐盟開放資料平臺於2020年初發佈的報告顯示,開放資料經濟規模可能在五年內成長1500億歐元。面臨開放資料思維挑戰下,必須先確立資料擁有者、管理者及仲裁者的數位流程規劃,搭建資料的串接橋樑。而金融以及保險業亦是屬於開放資料經濟中,重要且具高度潛力的發展產業之一,使台灣的Fintech技術將能更加進步,打造資料共想的數位生態。
開放心態(Open Mind)
目前國內金融業於開放資料的相關發展,會逐漸由政府和金融機構兩者資料開放同時並存,且公私領域協作的趨勢。如果依照舊有的保守思維,只把資料流於單個機構內,去給資料訂定框架,將阻礙新興的技術發展。
因此,如果未來要讓開放銀行(Open Banking)能在台灣蓬勃發展,除了金融機構端的開放,勢必要將層面拉到政府與企業的開放資料,以及普及全民共享開放資料的利益,在這一切的前提下,必須先有開放心態(Open Mind)與開放思維的觀念,也就是能接受個人的資料乃至交易能在不同的平台串接。在各機關、各領域與企業間,串連完整的資料生態,創造更完善方便的數位生活。
普匯觀點:
今天與大家介紹未來面對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時,我們需要知道些什麼?或是保有什麼樣的心態?面對Fintech的快速成長,不只政府法規層面的開放,民間企業以及機構的協助也是能使其茁壯的推手。目前普匯也積極推動「AI金融科技協會」,串聯全國大專院校,結盟金融科技產業,鏈結政府與金融機構資源,打造全臺灣最大的創新金融科技產學平台,像溫室一般,使Fintech觀念能在年輕世代的心中萌芽。